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求助者王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喜欢自己同班一女生小A,因一周前向小A表白时,被拒绝,导致自尊心受打击,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一周来,心情烦躁,偶尔失眠,上课时精力有时不能集中。根据王某的主诉、经过摄入性谈话和SAS心理测量结果将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帮助王某改变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王某,男,18岁,汉族,独生子,大学一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从小到大身体一直很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性格内向,家族无精神病史,父母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家庭和睦,从小学习成绩优秀。
3、精神状态:紧张,焦虑。
4、身体状态 :偶尔入睡困难。
5、社会功能:上课注意力有时不能集中,学习效率略有下降。
6、心理测验结果:SAS 标准分:56 显示轻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偶尔入睡困难,上课注意力有时不能集中1周。
个人陈述:1月前的某天,我向同班女生小A主动表示爱意,但小A没有接受我,当时我很受打击,认为她肯定是因为我长得丑,家庭条件也不好,跟其他男生相比,既不帅也没钱,肯定瞧不起我。近1周来,一想起这事儿,心情就会比较烦躁,偶尔睡不好觉,上课注意力有时不能集中,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学习。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长相一般,神情有点沮丧,从交谈过程中发现求助者思路清晰,无幻觉、妄想及其他感觉障碍,自知力完整,身体检查未发现生理疾病。
有同学反映:近一周有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也容易出错。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生物因素方面:求助者为18岁的男性学生。
社会因素:经历了对求助者来说较为现实的生活刺激,向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示爱意,但没有被接受。求助者未与老师同学等沟通,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因素:
①存在不合理信念,认为同学不接受自己就是看不起自己。
②情绪原因: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困扰。
③行为模式: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④性格原因:求助者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
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根据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该求助者由于向自己同班女生表示爱意未被接受,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近一周来心情紧张、焦虑,偶尔睡不好,但尚能坚持上课,只是上课有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也还未因此明显下降,结合他是青年男学生、内向的性格,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为一星期,不良情绪没有出现泛化,对躯体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并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主动来咨询求助,经交谈发现,思路清晰,无逻辑思维混乱且不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问题。
(2)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小于半年。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到两周,时间较短,对象只局限于表示爱意未曾被接受这一初始事件,没有泛化,无明显躯体化症状,求助者尚能坚持学习,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具体目标):
(1)改变不合理信念:认为同学不接受他就是瞧不起他。
(2)改善自卑心理。
2、长远目标(终极目标):
促进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控。
六、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2、双方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标准: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次数:4次
咨询收费:根据学校规定,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第1次咨询:时间2011年3月11日
通过求助者陈述,了解到求助者是因为向女同学表示爱意未被接受而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初步确定其情绪反应与信念有关。经求助者同意,做SAS测验并向王某反馈测验结果。向求助者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指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内容,明确在此事件中的ABC。这次咨询的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去针对有关合理情绪疗法的资料,强化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小结:初步确定求助者在此事件中的ABC。
2、领悟阶段:
第2次咨询 时间2011年3月18日
讨论家庭作业,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他认识到引起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通过交谈、启发与引导,帮助求助者列出与此次问题有关的ABC,分别是:
A诱发事件:向女同学表示爱意没被接受。
B不合理的信念:
绝对化要求 我向她表示爱意,她应该接受我。
过分概括化 女同学不跟我谈恋爱,肯定是瞧不起我。
C情绪和行为上的后果:心情烦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
最后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领悟它们和症状的关系
小结: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3、修通阶段:
第3次咨询 时间2011年3月25日
首先反馈家庭作业,咨询师让求助者说出这次问题中的不合理信念,和求助者展开辩论,针对不合理信念中的绝对化要求:“我跟她表示爱意,她必须接受我”。咨询师提问:“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接受你?”针对不合理信念中的以偏概全的观念:“女同学不跟我谈恋爱,肯定是瞧不起我。”咨询师提问:“瞧不起你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同时告诉求助者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就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情绪。教会求助者使用“黄金规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应该”等,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对生活中遇到问题。
最后布置家庭作业:合理自我分析(RSA),要求求助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回家后再进一步辩论。
小结:运用产婆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了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我跟女同学表示爱意,她可以接受我,也可以不接受我”,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再教育阶段 第4次咨询 时间2011年3月31日
首先反馈咨询作业,在对求助者进行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王某将此次的认识转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做SAS测验:标准分36分。
小结:进一步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让求助者学会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我现在已经不觉得烦躁了。”
“我的睡眠状况已经好转,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了。”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
3、求助者任课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
同学评估:求助者已经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情绪好,精力充沛。
4、心理测验评估:
求助者的SAS测验得分36,和第一次测验的56分相比,降低到了常模范围内,说明不良情绪消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5、咨询师评估:
经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已经达到,咨询过程完整。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睡眠好。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操作技能),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3]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操作技能),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